治疗皮肤基底细胞癌——体表肿物“1+N”门诊在行动
时间:2025-07-29
来源:吉林省一汽总医院
体表的小疙瘩、小肿块,你是否曾不以为意?殊不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麻烦”可能隐藏着健康大隐患——基底细胞癌。吉林省一汽总医院体表肿物“1+N”门诊,集结多学科精锐力量,为包括基底细胞癌在内的各类体表肿物患者提供精准、高效、个性化的诊疗方案,让健康不再被“小疙瘩”困扰。
近日,我院体表肿物门诊接诊了一位老年女性患者。该患者自述左踝长出一颗“珍珠状小疙瘩”,3年内逐渐增大至直径0.7cm。皮肤科医生接诊该患者后,立刻提请手足外科医生会诊。后经皮肤镜检测初步诊断为基底细胞癌,行皮肤病理检查明确诊断,患者转至美容外科行手术切除,术后肿物切缘病理未见癌细胞。随访未见复发。

什么是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BCC)是常见的皮肤癌,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是源于表皮基底细胞或毛囊外根鞘的上皮性低度恶性肿瘤。其特点是发展缓慢呈浸润性生长,但很少有血行或淋巴管转移,恶性程度较低。虽然名为癌,却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早期治愈率高。然而,若长期忽视,肿瘤细胞可能侵犯深层组织,造成毁容,甚至功能损伤。

几种基底细胞癌外观
多学科联合共同诊治基底细胞癌
绝大多数基底细胞癌可通过手术治疗痊愈,部分难以手术可以通过放疗以及使用靶向药物治疗。
1、标准手术切除:标准手术切除结合术后切缘评估是原发性基底细胞癌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2、放射治疗:对于因肿瘤大小、部位、年龄或合并症而无法完成治愈性手术的高风险基底细胞癌,或因美容效果不佳,可以根据个体情况进行放射治疗。
3、光动力治疗(PDT):PDT可考虑用于治疗浅表型和部分结节型基底细胞癌(肿瘤厚度<2 mm的基底细胞癌),光动力的优点为良好的美容效果,操作方便,但可能伴有水肿性红斑以及结痂,通常2~6周后消退。
4、靶向药物治疗:当基底细胞癌肿瘤部位涉及眼眶及眼周等面部美容亚单位或功能敏感区域时,通过术前使用靶向药物(如索立德吉),使首诊无法手术的肿瘤病灶缩小,降低手术复杂程度,使后续手术可完整切除肿瘤,减少组织变形或功能影响,提升治愈概率或延缓病情进展。
吉林省一汽总医院自2023年12月开设体表肿物“1+N”门诊以来,为众多包括基底细胞癌、黑色素瘤在内的各种体表或皮下肿物患者解除病痛。皮肤科联合普外科、肿瘤科、放疗科、病理科等多学科团队对疾病进行联合诊治,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这种创新的就诊模式能够打破科室间原有壁垒,以疾病为中心组建诊治团队,服务能力更全面、更专业、更有效率,能一站式满足就诊患者系统诊治、瘢痕预防、术后修复等多方面需求,能够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享受最优的治疗。